1、液下泵泵必須垂直安裝在液料池或水槽上面的固定支架上。
2、液下泵泵的吸入口距離池底部應大于200㎜。
3、液下泵泵的出口管路必須另設支架,不允許將其重量直接落在泵體上。
液下泵的拆卸順序:
1、液下泵關閉壓出管路中的閘閥,卸掉吐出管上部分法蘭的聯接螺栓或聯接接管。拆掉一段管路,其長度以不防礙泵的起吊為準。
2、液下泵松開電機架與電機的聯接螺栓,吊去電動機。
3、拆下泵體與支架的螺栓,旋掉葉輪。
4、拆下中部支架,拉下聯軸器。
5、拆下軸承體上下軸承蓋,即可檢查軸承狀況。
液下泵起動與停止:
1、檢查液下泵泵軸向間隙是否已經調整好(扳動聯軸器無摩擦聲即可)
2、油標注入鈣基黃油
3、觀察液下泵的安裝基礎是否已經穩固,所有各部件螺栓是否擰緊。
4、起動電機,打開壓力表旋塞,當泵以全轉數工作時,調節閘閥開度到需要范圍。
5、檢查液下泵電機旋轉方向是否正確
6、液下泵長期停止運行時,應將泵拆開,擦拭干凈,涂上防銹油妥善保存。
7、液下泵停止工作時,應先停止電動機,然后閉上壓力表旋塞。
液下泵的運轉:
1、液下泵在工作第一個月內,或運轉100小時后,應更換電機支承油杯內的黃油,以后每工作2000小時后更換一次。
2、油杯內應注滿鈣基黃油,保證液下泵軸承能正常潤滑。
3、注意液下泵泵軸承溫度,不應超過外界溫度35度但最高不應大于75度。
4、液下泵動轉過程中,如發現噪聲或不尋常的聲音時,應立即停車檢查。
5、液下泵工作6小時時,應檢查機封,根據磨損程度予以檢修或更換,否則將導致泵軸及軸承的損壞。
6、液下泵定期檢查彈性聯軸器,注意電機軸承溫升。
7、液下泵每工作2000小時應進行周期檢查,葉輪、泵體(或泵蓋)之間間隙的摩損不能過大,間隙的最大值不得超過1.5毫米,如超過可更換葉輪或前蓋。
節流閥節流口堵塞原因:
1、油液中的機械雜質或因氧化析出的膠質、瀝青、碳渣等污物堆積在節流縫隙處;
2、由于油液老化或受到擠壓后產生帶電的極化分子,而節流縫隙的金屬表面上存在電位差,故極化分子被吸附到縫隙表面,形成牢固的邊界吸附層,吸附層厚度一般為5~8微米,因而影響了節流縫隙的大小。以上堆積、吸附物增長到一定厚度時,會被液流沖刷掉,隨后又重新附在閥口上。這樣周而復始,就形成了流量的脈動;
3、閥口壓差較大時,因閥口溫度高,液體受擠壓的程度增強,金屬表面也更易受摩擦作用而形成電位差,因此壓差大時容易產生堵塞現象。
QQ截圖20191025141831
水泵節流閥結構圖
減輕節流口堵塞的措施:
1、選擇水力半徑大的薄刃節流口;
2、精密過濾并定期更換油液;
3、適當減小節流口前后的壓差;
4、采用電位差較小的金屬材料、選用抗氧化穩定性好的油液、減小節流口表面粗糙度。
